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的背景下,智能陪伴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据Grand View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全智能陪伴市场规模已突破28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1400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达30%。这一千亿级市场中,中国与新加坡凭借各自优势,正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力量——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AI应用创新生态和完整的产业链,新加坡则以国际化环境、高老龄化社会需求和成熟的AI治理体系,成为AI产品全球化验证的重要平台。
基于中新两国市场的互补性,2025通商中国青年论坛特别设立“AI陪伴与人形机器人:探索产业新趋势”专题讨论。该论坛由通商中国主办、中新人工智能协会(CSAIA)协办,汇聚了中新两国产学研界的代表。新加坡主论坛上,中新人工智能协会联合创始人陈凰朝从市场洞察切入,商汤科技亚太区业务群副总裁邹春慧分享了头部企业的商业化实践,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李苡杰博士从学术视角探讨AI伦理,优理奇(UniX AI)创始人杨丰瑜博士则展示了全球首个触觉大模型如何转化为具身智能产品。中国上海分会场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博世数字副总裁陈养威与新加坡亚洲新闻台驻上海记者陈有源就“年轻人如何拥抱AI”展开对话,形成跨地域的多元视角碰撞。
讨论围绕技术突破、商业化路径、全球化布局和伦理治理四大维度展开。杨丰瑜博士强调,触觉感知是具身智能的“核心明珠”,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实现精细操作的力控制,如抓取豆腐不压碎、拧瓶盖不打滑;二是在视觉遮挡场景下完成“盲操作”,避免任务中断;三是提供被动安全保障,使机器人能融入人类环境。他指出:“最好的技术应让用户感知不到存在,触觉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商汤科技的实践则聚焦技术落地与产品转化。邹春慧介绍,商汤构建了“一基两翼”体系:以智算中心SenseCore和大模型SenseNova为底座,支撑生产力工具(如AI辅助编码、数据分析)和人机交互工具(如数字化身)两大方向。在政务场景中,数字化身可7×24小时传递信息,同时将复杂决策权留给人类;在制造领域,AI推动人类从重复劳动转向数据处理、模型优化等创造性工作。邹春慧总结:“出海不是技术输出,而是价值理念的共融,需兼顾文化适配与合规要求。”
针对AI伦理问题,李苡杰博士提出警示:算法偏见本质是社会偏见的镜像,若训练数据存在性别、地域歧视,AI系统将放大这些偏见。他呼吁建立多元共治的伦理框架,强调产品设计需明确目的——是“替代人类”还是“帮助人类”。例如,为独居老人设计的AI伴侣应推动其参与社会活动,而非沉迷虚拟互动。
在商业化场景中,优理奇机器人聚焦“体力劳动增强”,核心是“做人类不愿做、不能做的事”。杨丰瑜博士列举了三大场景:高危场景(如拆弹、放射性检查)、高重复劳动(如流水线打包、环境清洁)和高劳动力缺口场景(如欧美夜间安保、老年护理)。他透露,机器人采用“端云结合”模式,端侧部署动作安全模型,云端处理感知与规划,以平衡数据安全与部署效率。
全球化布局方面,邹春慧指出AI企业需应对四大挑战:市场接受度差异(需从“恐惧”到“依赖”进行教育)、数据隐私合规(如新加坡要求数据本地化)、算力制约(需“降本增效”)和文化语言适配(如东南亚多语言与文化禁忌)。杨丰瑜则补充,机器人硬件出海优先选择高人力成本地区,以“降本收益”覆盖技术投入,同时需考虑数据存储要求与场景适配性。
关于人机边界,杨丰瑜表示,当前优理奇机器人以“工具属性”为主,用户更关注其效率而非情感陪伴。邹春慧则分享了商汤的实践:通过数据源头把控(剔除歧视性内容)、建立伦理审核机制(2019年成立AI伦理委员会)和参与标准制定(如新加坡“AI Verify”标准),确保AI符合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