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近期在探索细菌生存机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项颠覆传统认知的重大发现。这一发现揭示了细菌一种全新的“呼吸”方式,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生物技术和能源系统的理解,还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
传统观念中,许多生命体依赖氧气进行能量代谢。然而,这项研究却表明,某些细菌并不需要氧气,而是通过一种名为“胞外呼吸”的过程,向外排出电子,完成能量转换,实现了一种独特的“发电式呼吸”。这一发现由莱斯大学的Caroline Ajo-Franklin教授及其团队完成,博士生Biki Bapi Kundu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胞外呼吸的关键在于一种叫做萘醌的天然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如同“分子信使”,在细菌与外部环境之间传递电子。研究团队通过跨学科的方法,融合了生物学与电化学的知识,揭示了细菌这一前所未有的代谢策略。他们指出,这种机制不仅简洁高效,而且使细菌在缺氧条件下仍能分解营养物质,释放能量。
细菌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早已在极端环境中演化出多种生存方式。深海热泉、人体肠道等无氧环境,都是它们生存的舞台。这项研究发现,当细菌处于富含导电材料的环境中时,它们能够在无氧条件下持续生长,并释放出电能。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细菌代谢的传统认知,也为未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机制,研究团队结合计算机建模与实验验证,模拟了细菌的代谢行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Palsson实验室也参与了这一研究,他们共同开发出用于实时监测电子活动的技术。这一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项研究的发现,不仅揭示了细菌如何利用外部电子传输维持生命活动,还为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废水处理和生物制造过程中,通过调控电子转移,可以提升系统的效率。这一机制还可能被用于结合可再生电力捕获二氧化碳,为绿色技术的发展提供生物基础。这种类似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机制,为生物技术与能源系统的结合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一发现还可能推动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这类传感器能够在无氧环境中运行,适用于医学检测、环境污染监控等多个领域。甚至在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中,这种传感器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开启智能生物电子技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