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免税商业综合体”的海口免税城,其运营状况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在开业初期客流量表现不俗,但近期却面临挑战,免税购物金额与实际购物人次双双下滑,显示出市场需求的疲软。
据海南日报报道,2024年中秋假期的免税销售额和购物人次均较去年同期有显著下降,日均销售额和客单价分别下滑51.6%和14.1%。中国中免的财报也显示,上半年公司总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下降,股价更是大幅下跌。
离岛免税购物的“金字招牌”似乎不再灵光。尽管海南的旅游人气依旧旺盛,但免税购物的表现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上半年,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同比下降29.9%,免税购物人数也减少10%。中国中免三亚市内免税店上半年营收和利润均大幅下滑,而海口免税城公司更是亏损约4.31亿元。
曾在海口免税城工作的王凡表示,即便是旺季,销售业绩也未见明显提升,淡季时更是门可罗雀。这种市场冷淡的局面,从景鉴智库的统计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海南离岛免税单客购物数量逐年下降,显示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减弱。
对于企业而言,中国中免的优势地位逐渐弱化是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疫情期间,中国中免几乎垄断了国内奢侈品的销售,但随着出入境的恢复,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加之价格优势不明显,导致客户群体流失。国内机场和市内免税店的恢复也加剧了离岛免税业务的困境。
中国中免的免税龙头地位曾不可动摇,但近年来却面临诸多挑战。从2022年开始,其营收与利润便出现下滑,股价也大幅波动。尽管在疫情期间和政策加持下曾一度风光无限,但如今却陷入困境。
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认为,中国中免的发展战略也存在失误。海口国际免税城的投资并未带来预期效益,反而因客流量不足导致边际效应下降。同时,选址的偏远也影响了免税城的人气。中国中免还错过了加码海外市场的机会,当出入境旅游恢复后,其海外项目仍然空缺。
尽管面临困境,但口岸免税市场却随着出入境客流量的恢复而明显增长。中国中免在北京和上海机场的免税门店收入大幅增长,为业绩带来了一线希望。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压力,中国中免还与北京、上海机场签订了新的租金协议,大幅降低了提成比例。
除了机场业务,市内免税店也逐渐成为免税生意的新风口。近期政策的完善为市内免税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对于中国中免而言,市内免税店业务并不占优势,其市场份额和牌照数量均相对较少。
对于中国中免的未来发展,周鸣岐认为其需要积极开拓与布局国际市场,敢于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尽管已在柬埔寨和斯里兰卡等地设有免税店,但其国际化布局仍有待加强。
在海南离岛免税光环逐渐褪色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新政策红利、布局海外市场将成为中国中免未来业绩能否转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