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漫长的岁月中,火星这颗红色星球一直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近日,一项由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的联合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火星可能的古老秘密——35亿年前,火星上或许曾存在广阔的海洋。
该研究团队依托“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数据,发现了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地区的地形特征,与地球上的古代海洋近岸带极为相似。这些特征包括凹锥、多边形沟槽以及沉积通道,均是指示过去水体存在的强烈信号。
通过深入分析天问一号轨道器和火星车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进一步估算了火星表面的年龄,并探究了乌托邦平原南部物质的矿物组成。结果表明,大约在36.8亿年前,乌托邦平原可能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洪水事件,这场洪水不仅塑造了深浅不一的海洋环境,还在随后的地质时期中迅速冻结,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海岸线。
尽管“祝融号”火星车的原位测量数据并不能直接证明古代海洋的存在,但这项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火星的气候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为未来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潜在的着陆点,科学家们可以在这些地点进一步探索火星上可能存在的古代水体,以及这些水体如何影响火星的地质特征。
研究团队的吴波教授指出,研究区域内的沉积物可以分为南部的浅水单元和北部的深水单元,即使在浅水区域,水深也可能达到600米。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火星早期可能的水文环境,也挑战了我们对这颗星球认知的边界。
行星科学家谢尔盖・克拉西尔尼科夫认为,火星上的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了分层结构。他推测,这或许意味着早期的火星拥有一个更加稠密和温暖的大气层,能够支持液态水的稳定存在。
斯坦福大学的马蒂厄・拉波特教授也对此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一发现对于探索火星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关于火星早期是否存在海洋的问题仍然充满争议,但这项研究无疑为未来火星探测指明了新的方向。